律师档案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董补民律师的网站
文章分类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网友留言

  • 暂时没有留言

子女抚养费数额怎么确定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6-09-01 10:12)    点击:124

子女抚养费数额怎么确定

 

一、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律师提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二十一条规定:婚姻法第二十一条所称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非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的同等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的数额的合理要求。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二、抚养费详解

 

1、【抚养费的范围】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2、【父母的抚养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3、【非婚生子女的权利】非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的同等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4、【抚养费数额的确定】离婚后,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5、【抚养费可增加】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的数额的合理要求。

 

离婚后,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

 

6、【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7、【可协议由一方负担抚养费】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

 

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

 

8、【给付期限】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9、【成年子女的抚养费】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前,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未表示反对,并与该子女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离婚后,应由双方负担子女的抚育费;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始终反对的,离婚后,应由收养方抚养该子女。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董补民律师提供“工商查询  债权债务  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交通事故  刑事辩护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董补民律师,董补民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董补民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5319713100,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董补民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酒泉律师 | 酒泉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董补民律师主页,您是第125129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