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档案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董补民律师的网站
文章分类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网友留言

  • 暂时没有留言

感恩玉米

分类:生活随笔    时间:(2016-05-22 10:16)    点击:100

感恩玉米

  中秋的故乡。

  天空晴朗,偶有几朵云彩飘过,把故乡的天幕擦拭的像一面镜子。镜子里的庄稼,镜子里的乡亲,镜子里的忙碌,镜子里的喜悦,组合成一道鲜亮的风景。

  一直很想回故乡看望玉米的我,在这个中秋,我必须回去,因为我昨夜梦见了那部队般整齐列队的玉米,一行行,一排排,一片片,正在接受秋日和乡亲们的检阅,等待镰刀的收割。在梦里,我看见玉米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已经陌生的我。

  我那生长玉米的村庄,像一位坚强缄默的父亲,更像一位善良淳朴的母亲,他们搂抱着亲亲的玉米搂抱着丰收的欲望,不管是涝是旱,一年年地总要从播种到收割,历经从种子到粮食的过程,就好像那朴素的玉米,同时蕴含着种子和粮食。每到中秋,那片秋色的天空里就有玉米的倒影,故乡就在倒影里重重地抹上一笔。

  种玉米,在没有玉米播种机的时代,乡亲们是一窝一窝地点种,点一窝玉米种一个脚印,来来回回踩出的是一首首诗词。要让玉米生长好,一窝玉米只能留一颗苗子,但点种玉米时,一窝至少得点进两三粒种子,不然,遇上墒情不好,就会欠苗,欠苗就得补种,补种就会误了农时,误了农时就意味着欠收,欠收肯定是乡亲们最难过的一件事情。尽管乡亲们十分心疼那些珍贵的种子,但都不会吝惜。

  乡亲们都知道,玉米没有谷黍豆那么娇柔。不管天旱雨涝玉米都有收成,哪怕是长成一根根玉米杆子,那也是牲畜们一冬最美最好的粮食。种玉米之前,乡亲们总要大声地朗读农谚,什么“有钱难买五月旱”、“春霜圪梁秋霜洼”、“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等等,早就预防着六月天旱,在播种成片大田的同时,播种几亩“小日期”玉米以防绝收,一旦天旱,“小日期”玉米也有收成,只是产量低一点儿而已。有时候,乡亲们看的是田地里长没长玉米,看见玉米齐刷刷地长起来就高兴。我真佩服乡亲们的丰富的农事经验,他们从玉米身上学到了坚强,学到了忍耐,学会了担当,学会了感恩。

  童年的时候,天旱那是常有的事。我记得父母亲用洗脸盆端水,一窝窝去浇灌玉米苗。井水和着汗水,艰苦和着辛苦。那时我们虽小,但在过星期的时日里,小朋友都跟家大人去地浇玉米,把水半瓢半瓢地舀在玉米窝里,很是高兴。因为我们也能为玉米做点事情,也能为丰收做点事情。丰收是大家的期望,丰收了,我们才有书本,才有我们的希望,才有我们的未来。假日里,父母亲把玉米卖掉,换回的是我们姊妹的新书包……

  乡亲们与玉米打交道时日久了,创造出许多独有的劳动姿势,那是舞蹈的姿势。弯腰点玉米,跪下间苗子,圪蹴锄玉米,站起掰玉米……捆杆子,装车子,刨茬子,选种子……这里面的动作虽有点僵硬,但比舞蹈演员的动作实在。我最爱替父母做的活计是垛玉米棒子,先垫好基座,两根两根相对起来,一层一层地铺成圆圈,直至砌成墙。垛玉米就好像雕塑家雕一件作品,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很需要技巧的活计,不然坍塌了就前功尽弃。当一件如诗如画的作品被雕刻好,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是垛玉米培养了我的耐心,让我学会了诗情画意地生活。

  玉米面糊糊,玉米面窝窝,是村庄里乡亲们的主食。把玉米磨成面,把面和上水、小苏打和糖精,然后捏成饼状,在锅边帖或在笼屉上蒸,吃起来都很香甜。那时,我在邻村中学读书,早走晚归,中午不回家,从家里拿饭吃,拿的就是玉米窝窝头。为了我的午饭,母亲再忙,也要在头一天晚上把窝窝头蒸好。现在想起来才越觉得弥足珍贵,是母亲把我喂养成人,不,是玉米把我喂养成人的。

  对于牲畜而言,玉米杆是他们的液体面包,相当于人类的啤酒。秋收回家,乡亲们都要用铡草刀给牲畜切玉米杆。切玉米杆必须得两个人,一个入草一个切。入草需要技术,因为玉米杆要切成两至三厘米长的小节,不然不是入得长了,牲畜不好进食,入得短了,弄不好会切了手指头。那时候我们家铡草的活儿,一般是父亲入草我切,有时候母亲切。虽然切草是件苦力活儿,但为了犒劳那付出全部精力秋收的牲畜,再累也没有怨言。我看见父亲在切碎的玉米杆里掺上嫩玉米粒,然后均匀地铺在牲畜的食槽里。父亲对待牲畜的一举一动,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是那般亲切,那般瓷实。现在有了铡草机,但没了那时的乐趣。我对我女儿讲这些,她以为我在瞎编呢。

  母亲是个十分节俭的人,玉米粒就是她手里的硬币。那时候,再小的玉米棒子母亲都不舍得扔掉,没黄好的焖着吃,黄好的烧着吃。有闲空时,母亲给我们煮玉米粒吃,因为放了糖精,很甜。那是我们童年最好的零食。村庄过腊八有煸旺豆的习俗,母亲给炒上几碗玉米粒,去学校装上几把,很是得意。如有煸玉米花的来村,全村的小朋友都出来,一半升子煸成一大盆,量多、好看、好吃,大家心里那种美就别提了。我回去就写了一篇以《爆米花》为题的作文,还得了奖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别说玉米花,玉米做成的小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是怎么也找不回童年那种快乐的感觉了。

  现在种玉米采取地膜覆盖的办法,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而且种地还给老百姓发补贴,乡亲们高兴得脸上都绽了花。糯玉米新品种,种在塑料大棚里,反季销售,让人们在冬季也可吃上绿色的新鲜玉米。乡亲们用玉米换白面,换酒,换菜,换日用品显得也慷慨大气了。父亲用玉米换酒,一次换上一大卡子,边品酒边唠嗑,回忆过去,展望未来,醉意十足,别有兴致。我知道父母亲心里对玉米是多么亲近,多么感恩!

  今天,我已经回到了村庄,回到了玉米的怀抱。我径直走到玉米田边,轻轻地剥开一个玉米棒子,就好像剖腹产的医生,小心翼翼。我看见了玉米成熟、豁达的笑容,笑容里的自豪和骄傲。我读懂了一行行诗句一幅幅画,我读懂了简朴的乡亲和我自己。此时此刻,我满眼的玉米,我满脚的泥土,我满心的激动,被整个秋日破译成怀乡情结和无限感恩,写在故乡的田野里……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董补民律师提供“工商查询  债权债务  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交通事故  刑事辩护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董补民律师,董补民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董补民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5319713100,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董补民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酒泉律师 | 酒泉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董补民律师主页,您是第1249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