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档案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董补民律师的网站
文章分类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网友留言

  • 暂时没有留言

记忆中的故乡小村庄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09-29 11:18)    点击:137

记忆中的故乡小村庄

  绿竹园,多好听的名字,我出生的地方,她是北方的一个小村庄,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那是一段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时光。出生在大跃进的年代,在故乡的小村庄里生活了十二年才离开,对八、九岁前的那些生活并没有完整的记忆,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也只残留在脑海里个别画面,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也就是文革初期,年龄长大了一些,慢慢地也就开始懂事了,对身边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记忆。离开故乡有四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儿时的不少事情已经渐渐淡忘,有的甚至搜索枯肠也难以忆起,但有些事却仍然深深地驻留在记忆里,故乡的小村庄和周围那片土地,那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让我有着深深地眷恋,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每当想起那个故乡的小村庄,村庄不远处那条清澈的小河,心中总会泛起层层涟漪,那些美好的童年往事,就会一幕幕浮现眼前,成为刻骨铭心的回忆。

  故乡的小村庄不大,村子里大约也就三、四十户人家,不到二百口人,大部分人家集中住在两条平行的东西走向的街道上,靠南的那条街叫前街,靠北的叫后街,两条街道不长,其余的人家住在村子的东西两头,我们家的小胡同和四合院坐落在村子的东南角,大门在前街上,朝北开。我们家里人和村子里大部分人家都姓一个姓,只有七、八户人家是其他姓氏,听老人们说,我们的老祖宗是从山西迁徙定居此地的,来的时候是两兄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到六十年代末已繁衍到了约一百多口人,年龄一样大的年轻人,辈分最大的差距已到了四辈。爷爷在村子里是辈分最高的人,所以我们也跟着辈分高。村子里的年轻人对辈分、礼节不重视,中年以上的人却很看重,不少和我父母年龄相仿的人在路上碰到了我都会主动打招呼,按辈分叫我小姑,叫得我都怪不好意思的。

  小村庄叫绿竹园,竹子种的却很少,依稀记得谁家的菜园子里种有几簇竹子,高高的伫立着,远远望去竹子绿绿高高的,亭亭玉立,是那么秀美,近看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竹韵风骨令人心旷神怡。那时候村子里种了不少树,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一棵枣树或石榴树,菜园子里会种各种不同的树,香椿树,枣树,桃树,核桃树,杏树,皂角树等,街道两旁则是种槐树和榆树,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喜欢种槐树,就是那种被称为国槐的槐树。村西头井台不远处就有一棵大槐树,那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打铁的铁匠来了,就会把铁匠摊支在大槐树下,人们都到那里去打农具,小孩子们手拿吸铁石围着铁匠摊转着吸铁屑,玩的不亦乐乎。那时候,在家里就经常能听到有敲梆子卖豆腐的、卖香油的、换大米的、摇着拨浪鼓的卖货郎的叫卖声,也经常听见打农具的铁匠、磨剪子将菜刀的匠人、锔碗锔盆的匠人的叫喊声,宛如一曲曲的乡村奏鸣曲,还有那在乡间小路上骑着自行车送信的邮递员,邮袋是墨绿色的,骑的自行车也是墨绿色的,每当邮递员走进家门,就为人们送来了汇款单和远方亲人消息。

  故乡小村庄的东面有一条小河叫巴漏河,河水蜿蜒,静静地流淌着,在村庄的东北方向不远处转了一个字形的弯,之后又缓缓的向金盘村流去,汇入了绣江河。小河转弯处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河湾,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河湾最深处水有大约两米多深,这个小小的河湾不但是村里女人们洗衣服好地方,还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也是夏日里年轻人洗澡消暑的好地方。河湾环绕的滩涂上生长着野草和一些小树,小河里有游动的小鱼,河边有砰砰跳跳的小虾,河边的坑洼里游动着黑黑的小蝌蚪,河沿上长着一些野荸荠,那是一个充满生机地方。每当夏日来临,不上学的时候,小河湾便是我们小孩常去玩耍的地方。小女孩们经常会拿上洗脸盆、棒槌和几件自己的脏衣服,到皂角树上摘上几个皂角,约上几个同伴一起去河边洗衣裳,浅浅的河水里放有一些洗衣服用的石头,衣服洗完后可以晾晒在草地上,然后就可以尽情的玩水了。捞些小鱼、小虾、小蝌蚪放在罐头瓶里观赏,挖几个野荸荠品尝,是件很快乐的事。

  在小村庄东头的高台上,是生产队的打麦场,打麦场东侧是几间没有前墙的棚房,供人休息和临时存放生产队农具及粮食。站在高高的打麦场上,可以鸟瞰四周,目光向西,可以清晰地看到绿树成荫中的小村庄的全景,和小村庄上空那袅袅的炊烟;向东、向北望去,能够看到脚下的那一大片原野,看到那条蜿蜒流淌的巴漏河;高台南侧,是一个窑湾,是很久以前人们烧砖取土的地方,被挖掘形成的一个大深坑,窑湾的侧壁上长满了各种小树,灌木、野草和野菜,再往东南看,不远处伫立着两座废弃的圆砖窑,不知废弃了多少年代了。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实行集体所有制,集体劳动,社员挣工分,按劳分配。故乡的庄稼地里,粮食作物种小麦,玉米和地瓜,经济作物种棉花,大豆,绿豆,高粱,芝麻,苎麻等,蔬菜种的有大葱,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茄子,黄瓜,豇豆,芸豆等,不论种的什么东西,收获后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年终分红的时候,再按公分分一部分粮食。

  生产队集体干活,农忙时学校都会放几天假,小孩子也能干一些农活,踩麦畦、捡麦穗,点棒子、间苗、掰棒子,捂地瓜窝、割地瓜秧,还有拾棉花,这些都是最适合小孩干的活,大人弯腰干很累,小孩一起干觉得很有趣,一点都不觉得累,还可以挣工分。

  村庄外的田野里,一年四季的景色各异,冬天里,地里生长的是越冬的冬小麦;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田野里小麦返青,树上抽出了绿芽,原本光秃秃的土坡上、田埂边就会兀然萌生出些许新绿,生长出许多的野草和野菜,有一些堪称美味,荠荠菜,水荠荠菜,苜蓿芽,是野菜中的极品,烹调菜肴味道好极了。季节变换,小麦长高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小麦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丰收的喜悦在人们心头荡漾,还有那高高的玉米青纱帐,高粱地,棉花地,大白菜,满地绿的地瓜秧......,村外的沟沟坎坎上,还生长着许多酸枣树,到了秋天,酸枣树上结的酸枣像大珍珠,熟透的时候紫红的酸枣像一颗颗圆圆的小玛瑙,又好看又好吃,味道酸酸甜甜的,特别诱人。

  章丘大葱是家乡的特产,那时生产队里也会种很多的大葱,作为公粮上交。估计很多人都猜不出章丘大葱的种植方法,小时候亲眼见到过大葱的种植过程。大葱是旱地作物,但种植过程和却种水稻有几分相似。先是播种育秧,待葱苗长至小火葱那么大小进行定植,把地耙好开沟做畦,灌上水,等水渗下去后,用一个形的树枝当工具,把葱秧的根插进土里。在大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铲沟里的土培到葱根上,能使葱白长的更长。

  听老人们说,我们的小村庄和周围的村庄比起来,还是比较富裕的。土改的时候,村子里的大部分人家都是中农,有两户小地主和几户上中农,除了地主雇的外来长工的被定为贫农外,只有不多的几户人家是贫农,这些贫农中,大部分都是男人在外赚钱谋生,所以家里的土地少。我们家就是这种情况,爷爷在茶叶铺当伙计,挣钱不多,家里土地少,被定为贫农。好像真正特别穷的只有一户,是男主人因病导致家贫的,后来病死了。那时候村子里和父亲年龄相仿的人多数人都有文化,留在村子里务农的不多,多数人都离开农村参加了工作,把老人和老婆孩子留在村子里,也有一些人把老婆孩子接出去了,老人还留在村子里,也有几户人家把全家都接了出去,把大门锁上房子空置起来。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独立的一个院子,有钱人家建砖瓦房,一般人家多盖石基、土坯墙、麦秸顶的屋子。村子里许多人家都是盖四合院,北屋是主屋,有的还有前庭后院,讲究进门都要砌影壁墙,影壁墙前砌花池,花池里栽种各种花卉,或搭架子种植爬藤植物,如丝瓜,葫芦等。村子里两户小地主,家里都是盖的砖瓦房四合院,有前庭和后院,但两家格局不一样。

  我们街上有一户成分是地主,我去他家串过门,但次数不多,对他家的四合院只有个模糊的印象。他家的四合院在街的北面,门房和南屋连在一起,北屋是正房,前庭后院东西好像都有房屋,被一道砖瓦花墙隔开,正中是一座圆拱门,门房对着的影壁墙砌紧贴前庭东屋的房山头,影壁墙前的花池里种有花卉,院子里是青砖铺地,四合院很别致。依稀记得他家大门斜对面有一幢二层青砖小楼,据说是他家盖得的。这家主人土改后住进了南屋,北屋是村长在居住,好像后来因为生产队要用砖,就把那幢二层青砖小楼拆掉了。

  我对另外一户成分是地主的人家的四合院印象比较深,那是因为土改后主人被赶到原来给长工住的房子里去了,我大爷一家住进了他家四合院里前庭的东屋,我去串门的次数比较多,另外文革开始后,学校解散后我们回到了村子里上学,他家前庭的南、北屋被当作了教室,所以我对这座四合院比较熟悉。现在离开故乡时间太久了,很多细节记忆也模糊了,但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记得这座四合院的占地面积很大,大门朝东,大门楼和院墙围起来一个大庭院,大门外左侧有一间大约五间房那么大的碾坊。在两侧院墙中间的庭院中,依托后院墙盖了一座有前庭后院的砖瓦房四合院,从大门往里直走就是四合院的门房,四合院后院的侧门联通庭院右侧院墙内的一片空地,空地靠院墙的一侧载种花木。在庭院内大门和四合院的门房有一堵墙,墙靠大门一侧有一扇门,通往左侧院墙内的空地,这块空地是菜园子,里边种有桃树和其他果树,以及和厕所等。四合院的前庭东屋和门房是一体的,南、北各一个屋,西屋后墙也有一个门,把前庭和后院联通。后院去的次数很少,房屋是怎样的格局记不太清了。这个四合院也是砖瓦结构的,砖瓦都是青灰色的,屋子里地面也和天井里走路的地方也都铺的青砖,没有铺砖的土地上种有石榴树,树根周围是瓦砌的花池。四合院的门房对着北屋的东侧房山头,紧贴着房山砌着一面影壁墙,影壁墙前的花池里也种有一些花卉,记得有美人蕉,地瓜花,指甲花等花卉,四合院古色古香,庭院里生机盎然。

  文革初期的时候,小村庄里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一些冲击,倒霉的是家庭成分不好的人家。记得两家是地主成分的人家,男主人每天凌晨都要起来扫大街,还被戴上高帽子游大街。村子里有一户人家,成分不好,男主人应该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害怕极了,一个夜晚,在村东不远处小河边上一棵小树上上吊自杀了。人们在他的衣服兜里翻到了两张往返黑龙江的火车票和住宿票,因为他的大儿子是解放军的军官,家在在黑龙江,他到了黑龙江后没有去见儿子,回来后也没见家人,难以想象他的内心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挣扎,终于没有勇气活下去,绝望中遗憾的离开了人世。

  听家里的老人们说,我的曾祖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儿子们长大以后,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四间北屋,五间南屋,东屋、西屋各三间,还有饭屋等配套设施,虽然盖的是石基、土坯墙、麦秸顶的屋子,不像那些有钱人家那样能修得起青砖瓦房,但日子也算过的不错。我们家的四合院,原来也有影壁墙,影壁墙后是三大爷家的大枣树,我家的大枣树带南屋的房山头,天井里还有一棵花椒树。春天来了,院子里的枣树抽出了嫩嫩的叶子,四合院里显得勃勃有生气。炎炎夏日,枣树的绿叶一簇堆一簇不留一点缝隙,就像一把绿色的大伞遮立在院子里,挡住了烈日,成了乘凉的好去处,很多故事就是乘凉时大人们讲给我们听的。每到夏天的晚上,奶奶会坐着杌撑子在天井里乘凉,我就喜欢搬一个小杌子依偎在奶奶身边,头枕着奶奶的腿,听奶奶给我们唱儿歌,讲故事,奶奶手里的芭蕉扇有节奏煽地拍打在我身上,驱走了嗡嗡叫的蚊子,带来阵阵凉爽,抬头向天空望去,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那是多么温馨幸福的时光。秋天来了,红彤彤的枣子压得枝头弯了腰,远远望去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在枝头上,让人见了就流口水,摘一个枣子放进嘴里,又甜又脆,满口生津。大枣还有一种保鲜的方法就是做醉枣,一般都是留到过年的时候吃。

  那时候,村子里大部分人家屋里都盘一个土炕,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挂蚊帐,把扫帚绑在竹竿上扫掉房梁屋顶上的灰尘,在炕上挂上蚊帐,在蚊帐里吊香包,门口挂上艾蒿,家家户户一派热热闹闹的节日的气氛。

  那时候,村里的人们生活还不富裕,大部分人家是以玉米地瓜面煎饼为主,煎饼卷大葱是最常见的吃法,白面馍馍和面条只有改善生活时才能吃得到,辅以窝窝头,贴饼子,玉米面糊糊和煮地瓜。摊煎饼是家庭主妇的活儿,要考察新媳妇会不会做家务,只要摊一次煎饼就可以知道。大部分人摊的煎饼每斤6~7个,心灵手巧的摊煎饼高手每斤能摊8~9个,摊出的煎饼厚度均匀、薄如蝉翼。刚揭下来的煎饼很劲道,甜甜的有一股清香味。

  地瓜是粗粮,直接煮着吃不好吃,一般都是掺杂在玉米里摊煎饼吃。大人们能把地瓜做出很多花样,用地瓜淀粉做粉皮,拌凉菜,炖白菜很好吃;夏天里,用地瓜面做地瓜饸饹也很好吃;把地瓜煮熟后凉成半干的样子当零嘴吃,味道也很不错。那时候家家户户日子过得不富裕,却也很快乐。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就会准备很多好吃的。腊月二十三大人们就开始忙和起来了,蒸很多白面馒头,做豆腐,杀猪,卖肉,炸丸子、炸胸肉,炸豆腐等等,还有用五花肉、豆腐、莲藕、海带、大葱和白菜很多食材一起焖煮的酥菜,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大年三十的饺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大饱口福了。村子里过年习俗是起五更,大年初一天还不亮,我们小孩子就被大人们叫了起来,穿上新衣裳,男孩子放鞭炮,我们女孩子玩那种拿在手里摇的礼花,玩的特别高开心。

  村子里有一个戏台子,过年的时候都会请戏班子演戏,村子里的年轻人也自己演戏,唱吕剧,记得姑姑曾演过《槐树庄》,文革的时候演样板戏,三大爷家的大哥演《红灯记》里面的李玉和。看戏的时候,大人们会给我们买米花糖,菱角等零嘴吃,这时还能吃到奶奶做得水灵灵、红彤彤的带有酒香的醉枣,看上去十分诱人,过年是小孩最盼望的节日。

  小村庄里还有很多的故事,说是说不完的,有很多的事一时也想不起来了,而叙述的这些小事却已深深的留在了记忆里。其实珍藏的在记忆里的这些小事,也许没有什么意义,在别人眼里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对自己来说,却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最美好,最幸福的记忆。人们常说最美丽的乡愁,是对故乡往事的美好回忆,有了那些美好的回忆,人生才有了滋味,生活才有了情趣,孤寂的心灵才能有慰藉。乡愁始终萦绕心头,好似一杯千年陈酿,回味无穷,情意绵长,当美丽的乡愁变成文字,就可以长久的留在心里,终生不会忘记。

  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几千里之遥的贵州,在那些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回家乡一次是很不容易的事。离开老家七年后,父亲出差,带上母亲和弟弟们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我因为正在技校读书,不能一同回去。在离开十二年后,我才第一次回到故乡,看到了我的故乡小村庄和自己家那个熟悉又亲切的四合院,那里有我时常思念的爷爷奶奶和亲人们。我特意一个人在村子里转了转,又走在田坎上围着村子转了一圈,我要仔仔细细地看一看那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小村庄变化不大,只是多了几处新盖的农家小院。我也特意去巴漏河看了看,那年天气大旱,那条美丽的小河成了一条小河沟,使我的心中有一点儿惆怅。

  后来我又回过故乡两次,那时奶奶去世了,父亲把爷爷接到了工厂,听说我们家的四合院已经拆掉了,堂哥盖起了新房。也许我对自家的那个四合院感情太深,没敢去堂哥家看一看,我要把度过了童年幸福时光的那个四合院的摸样永远铭记在记忆里。身体不好,也许今生没有机会再回故乡去,看一看故乡的新貌,就让故乡小村庄那美丽的倩影永远留住在心里,成为我永恒的回忆。

  前两年,弟弟回故乡去,拍了一些小村庄的照片回来。故乡的小村庄已改变了模样。听弟弟说,小村庄的周围已被国家命名为文化遗址了,其地貌受到国家保护,不允许随便挖掘了,并给我看了他拍摄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一块一半埋在土里的石碑,石碑上写着五个大字绿竹园遗址。弟弟说,他也不太清楚是哪一类的文化遗址,我上网认真地搜索了一番,终于弄明白了故乡的小村庄是什么文化遗址。绿竹园遗址是后李文化遗址。后李文化是因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这一时期,先民们的生产工具多为蚌器,石器少见,且以打制为主、磨制为辅,比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还要早很多年,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了,说明在8000年前,故乡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了,故乡的小村庄具有悠久的历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深深为自己的故乡感到自豪!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董补民律师提供“工商查询  债权债务  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交通事故  刑事辩护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董补民律师,董补民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董补民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5319713100,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董补民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酒泉律师 | 酒泉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董补民律师主页,您是第125071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