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分类:生活随笔 时间:(2015-09-11 06:50) 点击:230 |
读书 前日与美女上司聊天,她说她一直纠结一件事,每日读书了,便觉得充实了;干了别的事,譬如看电视连续剧,就觉得宝贵的时间被浪费了。我可能算得上是个读书人,身边不乏读友,与美女上司一样为读书纠结的人自然不少。读书是正事,这至少是读书人的共识。可这世界变化快,读书越来越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或者越来越成为了不合时宜的事。常有人问我双休日忙什么,我喜欢说读书,闻者或一惊一乍:“哇,这么浪漫啊!”或者作不可思议状:“书还没读够吗?”我一般用微笑作答,如果被追问,就说老实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读书,做什么?”不以读书为高雅,不以读书为迂腐。读自己想读的书,乐在其中,不足与外人道也。 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梦或者理想,不过是对实用主义的一种粉饰或者掩饰罢了。上大学的时候,莘莘学子奉行一个宗旨,或者一些人嘴上糊着一个宗旨:“读书何用?为国为民!”更形而上些,曰:“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升腾。”那时候能迈入大学校门的,都是天之骄子,心里还真是那样想的。拿着国家助学金读书,国家包分配,读书不为国为民,那为谁呀?但往前追溯,譬如追溯到童年,读书恐怕第一是为了跳出农门,第二是为了奔一个美好前程。现实些,就是上大学。我的祖父常在耳边念叨:“自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内有黄金。早知书内黄金贵,高点明灯下苦心。”有时候说得更直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虽然年幼无知,但对祖父的话深信不疑,只是百思不解:书中怎么会有“黄金屋”呢?书中怎么会有“颜如玉”呢?读到初中,开始相信书中至少有高尚的情操,有远大的理想。上高中的时候,我喜欢怀抱一本书,一个人走路,走田野,走河畔,走人迹罕至的地方,走着走着,感觉就来了,恍惚中自己是鸿鹄,展臂就可飞起来。伴随着高考逼近,心里既有抱负在膨胀,也有惶恐在滋生。读书与宿命孪生,考上大学,继续读书;考不上呢?几乎所有前途未卜的学子都不愿意往下想,可不想行吗? 在我的脑海里,曾经一个理念根深蒂固:读书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读书明理,不读书是瞎子,等同行尸走肉。这是被告知的,是我觉悟的,是在学校耳濡目染的,是名人名言潜移默化的。读书受褒奖,不读书被鄙视;读书自视高人一等,不读书连自己都不好意思;读书是生命与时间赛跑,不读书是时间拿生命开玩笑。时至今日,读书人仍拥有此秉性。好读书,见书如获至宝,藏之书房而后快;但得闲暇,甚至挤出时光,读书而自乐、自慰、自醉;遇到同好,相见恨晚,引为知己。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所以乐乎哉,是因为惺惺惜惺惺,都是书中同道人。 去一些老宅旧居,门楼上常见“耕读传家”的牌匾。这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广告,更是一种家训。读书从农家起步,学而优则仕,不仕而隐则半读半耕,告老还乡,耕读亦是理想的归宿。雨雪天气,农闲时节,一壶茶,一册书,心口都滋味。岁月在枕上流逝,荣枯在树上轮回,心情在书里寄托,养浩然之气,颂快哉诗词,衣食无忧便一无所忧,疾病不生便谢天谢地。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陈瑞琳先生退休时总结自己:“我这一生,也就是个教书,读书。”在我眼里,他是典型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受他的言传身教,爱买书、好读书成了我的人生至乐。去他的房间,一壁的书,顺手翻开一本,字里行间有圈点,天头地脚有批评。他上街,多半去书店;路上遇见他,他的手里总拎着新买的书。书雅化了他,也软化了他,甚至迂腐了他。不与人争多少,长工资便没他的份;不与人争是非,人便不把他当回事;对同事温文尔雅,被认作软弱可欺;对学生苦口婆心,反遭一些学生起哄嘲弄。书生气使他正气,也使他受气,他常对我说:“不气!不气!生气是自己气自己!”果然一打开书,他就“乐亦在其中”。退休时身体硬朗,便退而不休,应聘到宁夏去教书、读书。腿脚不灵便了,老眼昏花了,才回到老家,“耕读传家”了。可惜儿女生计都非书赐,嫌恶读书发自内心。他想“传”之孙辈,孙辈却把他的藏书当废纸卖了。曾有人笑他:“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说好听些,吾师是书生;说难听些,吾师是书虫。回头看,做个书虫也幸福! 不能说读书一无用处,不能说读书胜人一筹。读书改变人的命运,但不改变所有人的命运;读书使一些人如虎添翼,却也使一些人作茧自缚;读书把一些人变得聪明绝顶,却也把一些人变得愚不可及。谋一份可以读书的差事,譬如吾师教书,有读书之余暇,无后顾之烦忧,读书之乐自不待言;饱读诗书却沦落流浪,不干活便要饿肚子,读书之乐从何说起?有雄心壮志固好,能自食其学业也不错。未必激扬文字就是为国为民,未必著书立说就是造福人类。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分守己,安之若素,也可以心安理得。不为了考试,不为了晋升,不为了使命,为读而读,那是修来的福分,应当庆幸,应当珍惜。越是读书被边缘化的时代,读书越近乎于奢侈。远离红尘繁华,屏蔽职场竞争,逍遥于是非黑白之外,掀帘欣赏窗前月,开灯阅读案上书。读老子,老子耳提面命;读孔子,孔子循循善诱。读唐诗,与唐人咏叹;读宋词,与宋人唱和。读莎翁,世态凉热如在;读红楼,人生冷暖自知。人读书,如蚕食桑柘,吐丝就是作茧自缚。读书是读书人的宿命。认命,自得其乐;不认命,只有自哀自叹了。 人究竟为啥读书?我的回答:为啥,也不为啥。都是鸡,公鸡叫明来了,母鸡下蛋来了;都是猪,种猪造猪来了,菜猪挨刀来了;都是木,有的成才了,有的成柴了。为着考试,书读好了能得高分;为了谈吐,书读多了能增加学识。有的人不读书,照样前程似锦;有的人苦读书,却无出头之日。有的人饱读诗书,基本上像饱食百味;有的人读的是书,做的是学问。有的人读书只为消磨时光,有的人读书是为陶冶性情;有的人读书譬如蚂蚁搬家,满足在读的过程。天地之大,读书与否,都有各自的理由。百人百性,百人百态,百人百命,百人读书不可一概而论。读书固然是珍惜时间,不读书也不能说就是浪费生命。蚂蚁上树,蝴蝶飞舞,萤火虫发光,各是各的乐趣,谁也别说谁庸俗。 不读书可乎?可!时代进步了,生态进化了,人的活法丰富多彩了。农耕时代,不耕而读,不读而耕,乃是常态。守一亩二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抱本书读个天昏地暗,自是一种享受。浮生难得半日闲,刮风下雨无事干,电视不普及,收音机稀罕,电脑是听说过没见过,不读书,做什么?温饱成问题,买书没有钱,物质贫困,精神也贫困,书是奢侈品,对书求之不得,有书读真可谓精神贵族了。三十几年翻天覆地,读书时间被不断挤兑。电视连续剧一集接一集,一部接一部,看进去了,就别想挣脱出来;院线里大片层出不穷,把一部分人的眼球吸引了去;夜总会灯红酒绿,不夜城彻夜狂欢。挡不住的网络诱惑,管不住的网迷网瘾。乡村丁壮俱进城,已经无人赏闲云;都市热闹去处多,谁肯寂寞读圣贤? 世间有读书人,也就有不读书人。人无贵贱,读书人也不例外。读书人里出豪杰,不读书人里有英雄;读书人出好主意,也出歪主意,不读书人干好事,也干坏事;读书人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比比皆是,不读书人中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者历代都有;读书人中不缺少铮铮硬骨和慷慨之士,不读书人中也不少见摇尾乞怜和猥琐龌龊之徒。读书只是一部分人之好,不读书也有不读书的妙。与其读书一知半解徒增烦恼,不如不读书便乐得心无旁骛、我行我素。读圣贤书,养花草虫鱼,乐在心中都是乐。人是一样的“食色性也”,书却分着三六九等,与其读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书,还不如不读书!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