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走路 |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09-10 10:14) 点击:137 |
男女走路 昔年,农村有一路景,很有看头。我的故乡临近大路,每逢许庙集日,早晚都有三五成群的行人,一色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前边嘻嘻哈哈,后边的叽叽喳喳,偶尔有小伙回望,立即就有少女脸红,少妇就成了被取笑的对象。临近集口,少了空旷,多了拥挤,两套人马很自然缩短了距离,各盯各的人,也不言语,挤入人流,就化整为零。 集散,路上又多了归来的男男女女,成双成对,但不并驾齐驱,仍然男在前,女在后,距离取决于开化程度,走三五里便寻一处荫凉,一个面北,一个面南,脸绷得平而展,远见同村人姗姗来迟,就笑,扬声喊,有三五对了,便不再等,恢复来时阵容,打道回府。少年夫妻欲独行,往往要转悠到日落黄昏,路上少熟人时才好肩并肩走,遇到独木桥,要么手拉手,桥一过就丢;要么女的颤巍巍,男的三回头。桥断河涨,女的就撒娇,说要自己过,却怕湿了鞋脚,已爬在男的背上了,犹嘴硬:“别背我!看人笑唤!”脸红得像晚霞。 夜幕降临,正好有了掩护,走路就极自在,不用再东张西望。人前人后,非拉不可时才拉手,那种神态,叫现代城里人见了,还以为谁在贩卖人口。走一回路,长一分情,所以赶集成了一些夫妻的粘合剂。小两口走亲戚,也是一路走,一路景,出门时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出了村,又要你打量我,我打量你;不见人,自自然然,很随意;有人来,就拉开距离,那架势,好像谁不认得谁;万一猝不及防,就只好硬了头皮,男的低头,女的害羞。闺女未嫁,莫说与男人同走,独自出门,也遭人非议。若要走路赶集,必有母亲、嫂子随行,不能单个行动。 逢年过节,男朋友上门送礼,临去不闪面,顶多以目从窗口、门缝窥送。胆大的预先埋伏村头,避过众目才现身,也不立即走近,翻一个岭过一道沟不即不离,暗号一般是咳嗽,男的知其意,便放慢了脚步。话一般少,说出来都带刺儿,旁人以为他们闹别扭,实际上他们在亲热。路上也走些男女,不是朋友,也不是夫妻;不远不近,却眉来眼去;走到偏僻处,前边的进了苞谷地,后边的也闪身进去,但闻包谷叶响 ,谁能知他们去处?那不是浪漫,而是一种压抑,不被捉皆大欢喜,万一被捉了双,则一世声名扫地无疑。 幸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风东渐,新潮下乡,村人早已今非昔比,女不着迷你裙,但不乏长裙、短裙、不长不短裙;男不嬉皮士,但也非缩头乌龟。男女不但白日同走,夜里也同走,走一个村口,过一个村口,你不发话,我不丢手。赶集走亲戚,自行车为坐骑,男的掌头,女的坐后,未出村已偎了上去,手搂腰一丝不苟。有情人有约在先,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近道走远道,不走平川走野山,避开捷径,喜欢曲里拐弯,四只眼睛只管往林多处瞅。看戏、看电影是幌子,在老地方幽会才是目的。万一露馅,一不做,二不休,去乡政府登记,父母不同意,也只是干着急,他们已明白,儿女的路得儿女自己走,包办了人老几辈子,没几个有出息。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