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 |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09-10 10:11) 点击:215 |
月饼 某友为官,转送了盒人情月饼,包装比我去年责编的《贾平凹文集》珍藏版精美了不知道多少倍。当时全国一片声质疑,直指为“天价文集”,惊呼文将不文,文学堕落了,变味了,脱离劳动人民了。我接受采访时第一时间就联想到月饼。曾几何时,月饼已经天价得离谱了,就以人送我的这盒月饼为例,六个小小的月饼,这个仁儿,那个仁儿,不都是地里长的?这个馅儿,那个馅儿,不都是把猫叫个猫咪?金蛋,银蛋,其实也就鸡蛋吧,蛋清和蛋黄分离了,反而价格不菲了。我不知道这盒月饼多少钱,却知道花三百、五百买来的月饼比这盒差远了去了。我一直想不通,袋子里装木盒,木盒外套着,内垫着,质地都考究。六个月饼,六个铁盒子,盒子内外又是一番讲究。终于看见月饼了,月饼被塑封着,真空包装。怪,我竟联想到法门寺舍利子。阿弥陀佛,这不是罪过,这是莫名其妙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月饼说白了就是吃的,包装得再富丽堂皇,还是月饼。如果月饼是真金纯银的,还不如直接送金砖、银砖省事些。如果月饼馅里有文章,譬如包着金豆豆、银豆豆,那真是暴殄天物了。你想啊,月饼是让人吃的,内中包着金银,那不是存心让人“吞金”吗?如果不是为了吃,那就是恶心黄白之物了。人常说本末倒置,这不就是例子吗? 就算月饼是货真价实的,就算心意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月饼是象征中秋月圆的,这月饼敢吃吗?自从多年前爆出旧馅新月饼丑闻后,旧馅新月饼是否绝迹了?你看各行各业,特别是吃喝领域,假冒伪劣是越整治越泛滥了。最近报道,一家人把月饼存放了八年,月饼表面依然光鲜,这月饼莫非就是黄白之物打造的?但凡吃的,特别是熟食,容易变质是正常的,如果放了很长时间硬是不变质,那就不正常了。现代人总算明白了,流水不腐,那是因为流动中有活水注入,饮料不腐那是因为添加防腐剂了。月饼的保质期越来越长,却原来是防腐剂在发“内功”啊!笔者忽发奇想,是否哪一日腐败分子绝迹了,奥秘也出在“防腐剂”上?因为领导干部的吃喝机会、档次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领导干部几乎天天在赶场赴宴,吃请,请吃,不吃不行便穷于应付,那肚子里吃进的“防腐剂”能想象乎?越是高级食品,越离不开防腐剂。譬如月饼,老百姓眼里只有实惠,自己买,自己吃,多半是过节了意思意思,吃的十分有限。我就纳闷儿,那摆满商场柜台的高档月饼究竟进了谁的肚子?常听说月饼在串门,东家进,西家出,总不会像新闻纸一样被回收吧?别人犯不犯嘀咕我不知道,我自己犯嘀咕:这高档月饼里的馅儿是馅儿吗?这馅儿里究竟添加了多少不该添加的、过量添加的东东?就说朋友送的这盒月饼吧,出产日期是8月8日,距离9月12日中秋节一月有余,中秋节是日益逼近了,这盒月饼不管是直接出厂的,还是商场售卖的,或者经过了人间漫游的,反正是一个月快满了。一般人有个心理,中秋节一过,月饼的使命才算完,殊不知中秋节未到,月饼可能已经过期了。至于是否真过期,只有问天了。天不语,只能“哥德巴赫猜想”了。 月饼是变味了,从内到外。遥想当年——不想不行啊,那个“当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太多了!小时候,70年代吧,生活在农村,一年的日月,盼的一是过年,二就是中秋节了。暑去了,秋来了,秋收在望了,柿子、栗子、核桃、红枣馋人了,每个姑都来看我爷,送的是白皮点心,圆圆的,村里人叫“果子”,那包装纸油乎乎的,舔一下都幸福。“果子”是稀罕物,须等中秋月夜合家团圆,每个家庭成员才能享受到一个。我知道,能吃到“果子”,全沾我爷的光。我总争着、抢着给外爷、外婆送“果子”,送去了,外婆会拆开包儿,奖励我一个。那一刻,美滋滋的,觉得外婆亲得很啊! 知道月饼是进了城以后。记得是婚后,与妻子逛商店,柜台突然撤柜了,敞开摆放了一堆堆各色月饼,虽然是一角两角的,但已经够“吓人”了,要买哪一种,价钱是第一要掂量的。把城里最廉价的月饼带回家,爸、妈是高兴的,妈一听说价钱,说贵了,不如吃“果子”划算些。实际上,家乡的“果子”已改叫“水晶饼”了,散装的仍然很便宜,只是圆坨坨变成圆疙瘩了,可见人心不古已向乡下蔓延。那时候给亲戚送月饼,很奢侈也很体面的,能换来多少甜言蜜语和核桃枣儿呀!那甜言蜜语是真心的,不添加“防腐剂”。我姑见到月饼,说是好看,舍不得吃。我给退休回乡的一位老师送月饼,师母说:“这是月亮呀!”先给了她孙子一个。那一刻,心里太满足了。 可是现在呢?送月饼给你,总算是情意吧?可接受月饼的人未必心怀感激。越来越多的人有理由猜忌:“哼,白得来的垃圾食品,又送给我!”前天有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是要派人给我送月饼,我说:“别呀,我最不爱吃月饼了。”但月饼还是送来了,随即收到朋友短信:“别送人,特供,绿色食品,放心吃!”哈哈哈,送月饼还要附加声明,能说是多此一举吗?去年看望一位老友,他的客厅里放了一堆月饼,非要我带走两盒。莫逆之交,我就口不择言:“垃圾食品,我不要!”朋友更坚决,说:“一定得要,你就当帮老哥,扔了可惜!”话说到这份上,我噗嗤笑了,说:“你意思是我扔了心安理得?”朋友推我出门,怕我反悔了似的。 该是反思、反省、反躬自问的时候了。为什么月饼会这样?为什么天价月饼年年有市场,偶尔把书包装一下就上纲上线了?扪心自问,月饼能与图书同年而语乎?为什么舍得花钱买过度包装的月饼,舍不得花钱买书呢?如果把畸形的消费心理用在书上,中国出版的中秋月夜该多美好啊!可是,可是,原谅我“可是”吧!道理像月饼一样明摆着,像满月一样明悬着:长此以往,可乎?可乎?小小月饼都变味成这样了,还敢往下想吗?可不想,行吗?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