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档案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董补民律师的网站
文章分类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网友留言

  • 暂时没有留言

说不尽的老陕人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09-08 09:48)    点击:168

说不尽的老陕人

  查祖宗三代,我是正儿八经老陕人。老陕人说老陕人,难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不能怪我,一者,老陕人好,有口皆碑;二者,我不说老陕人好,倒叫外地人说好,我岂不要枉为老陕人了;三者,我想啥说啥,可能对也可能错,只求老陕乡党,姑妄听之,中听了莫夸我,不中听了莫骂我,网开一面,宽宏大量,如何?

  一

  外地人走一趟老陕,问观感,十有八九说,老陕人厚道,并举例一二三。某甲在老陕当兵,和当地老百姓抬头不见低头见,见了,老陕人必憨憨一笑,问:吃咧么?”“喝咧么?”“到阿达呀?动不动就让人屋里坐,弄得他莫名其妙。天长日久,入乡随俗,不这样,反而不自在了。当年许多北京知青下乡老陕,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效果不错,有你嫁我、我娶你为证。时至今日,仍有北京知青生活在老陕,问他们当初图啥呢,几乎异口同声反问道:能图啥呢?人厚道,能过日子,就图这!有位上海人听说世间还有这等事,头摇得像拨浪鼓,非要眼见为实。有一年我陪他走游老陕,腹中饥肠辘辘,他就愁了,这人生地不熟的,到哪儿寻吃呀?我神秘一笑,说:别愁,看我的。迎面走来一位大嫂,我立即满脸堆了笑,说:大嫂,我这位外地朋友饿了,能讨碗饭吃么?大嫂的脸也笑了,灿若朝霞:走,回家给你们下碗面吃!我的朋友吃饱喝足,问我:该付多少钱呀!我说:看着给吧。朋友掏出10元钱,大嫂死活不要,还把我们送出村口。朋友一路感慨:她家里空空如也,都80年代了,身上还有补丁,可给钱,她没有理由不要呀?陪朋友在陕西地面走村串乡,朋友去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老陕人真厚道呀!

  老陕人有古风,古风说白了,就是厚道二字。在老陕人眼里,自古如此,本应如此,理应如此,没有啥可奇怪的。人心不古,所以厚道在人眼里,就少见多怪了。走南闯北的外地人,说到老陕人,就想到厚道这两个字,至少说明了,一、人心向善;二、厚道难得。

  老陕人厚道是肯定的,但是否可以说老陕人都厚道呢?说厚道(公道)话,也不尽然。如今的关中人,到陕南、陕北去,在吃穿上有优越感,在谈吐上却要大发感慨:常恨春归无觅处,无人知是到此来,却原来真正的厚道,在大山深处呵!

  有心人就不能不思考了。人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上,究竟丢失了什么?

  二

  1992年的夏天,我到广州东山湖上游览,遇一典型的广东老太太,她听说我是老陕人,就眉飞色舞起来。她喋喋不休了半天,总算令我听明白了:她仅仅想说明她到过老陕,那神态就像北方佬说自己坐过轮船一样。末了,有一段话竟说得我这老陕人不好意思起来。她说你们陕西的西瓜真大呀,远远看见血红血红的,她眼馋呀,想饱口福,却不敢到跟前。我问她何故,她就谈虎色变了,说:那卖西瓜的小伙子,虎头虎脑的,光着半个身子,挥舞着白光光的西瓜刀,喊着:红沙瓤,赛冰糖’——吓死人了!陪伴老太太的,是位典型的广姐,她见我尴尬,就动了恻隐之心似的,柔声安慰我:老太太少见多怪,您别放心上,她那一辈人哪里懂得,那叫粗犷,是陕西男人的风格,我说得对吗?

  目送小巧玲珑的一老一少远去,我不由得胡思乱想了。怪的很,江南山清水秀,人就显得温柔;老陕的山高大蛮横,人就多半粗犷有余,温柔不足。这是物竞天择,还是自然偶合,不理会也罢。老陕这地面,怪事拿车拉,怪来怪去,多半怪在粗犷两个字上。老陕人唱戏,好好的戏不唱,偏要吼,吼得脸红脖子粗,方显出秦腔本色。老陕人烙馍,喜欢用大铁锅,馍熟出锅,一拃厚,锅盖大,谓之锅盔,这情形叫江南姑娘见了,必要发出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之慨!辣子一道菜,不辣得泪流满面,不算过瘾。喝大碗茶,饮大碗酒,吃大碗饭,所以大老碗在老陕十分走俏,碗大如盆,碗盆分不开,名不虚传。我有友,三十好几了,还打光棍,平日好舞文弄墨,属斯文者流,却极不斯文,吃饭用大老碗不算,洗笔、洗手、揉面,也少不得用大老碗。据说有一日他女朋友来过夜,夜半寻便盆,他塞给女朋友一个大老碗,天不亮女朋友就和他挥泪拜拜了。老陕人擀面条,也是又宽又长,韧而不断,此即面条像裤带的由来。吃着面条,想着裤腰带,只有老陕人,才能想出这一怪。

  粗犷有两个面,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和老陕人交往,粗犷中有豪气,这豪气,应该是一种民族胸襟。但粗犷不等于粗野,粗声粗气,蛮不讲理,必为现代文明所不齿。我认识一位美女,她爱上一位老陕才子,却迟迟不敢结婚,我问她原因,她告诉我七个字:心向往之又怯之。这句话反过来,应该给粗犷的老陕人怎样一种启示呢?人敬你是好事,人敬而畏之你,那就适得其反了。

  三

  老陕人好古,又高古,举世公认。秦中自古帝王州,得此天时地利,不古,由不了老陕人。子孙繁衍在天子脚下,一脸古铜色,一肚子古文化,一镢头挖下去,挖出的尽是周秦汉唐文物。古墓遍布,古碑林立,古人的智慧,给老陕人多少古老的影响。走遍老陕古土,处处古风犹存。秦腔唱古,闲暇说古,城门楼古香古色,看不完的文明古迹!老陕人识字不识字,一上年纪,就有学问,问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难不倒他们。老陕有一种小吃,很驰名的,叫肉夹馍,外地人多犯嘀咕:明明是馍夹肉,怎么就叫肉夹馍呢?有好古者解释:肉夹馍,就是馍夹于肉,典型的古汉语倒装句。人民公社时代,农村有专人担兴水茅化,外地人听了,必不明白:水茅化一如现代化,怎么担呵?实际上,担水茅化,就是担大粪。老陕人把旱厕水茅化雅化了。这一,足见老陕人的高古。笔者曾走游陕南,看到的,听到的,都令人有一种古朴、厚实的感觉。陕南人逢年过节,喜贴春联,有门就贴,连圈门、厕门也不放过,有一门贴数联者,联语多文绉绉的,字也讲究,必得请擅长毛笔字的人捉笔。见面必打招呼,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走过住户门前,人必问吃问喝,礼貌得像戏台上的古人。

  好古,容易保守,这不是规律,是事实。老陕移风易俗有年,收效如何,有目共睹。老陕人不爱和人辩论,看你不顺眼,自有不顺眼的道理,说不过你,就搬出老祖宗,说:人老几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你遵了善罢甘休,不遵了就动粗(粗犷的一种或扭曲),一骂二打,骂是破口大骂,打是大打出手。老陕有个眉户戏叫《梁秋燕》,剧中人梁老汉是典型的老陕人,他反对女儿自由恋爱,女儿和他争辩,他就吼叫起来:贼女子,我把你打……认死理,不认道理,拳头上出真理!一句唱词,把这位保守的犟老汉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陕有句俗话:好在外不如赖在家,这不正是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翻版么?老陕穷地方多,原因固多,人的保守习惯,是病根子所在。自古到今,老陕人习惯于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随意意,散散漫漫,自自在在,老婆孩子热炕头,最洋洋得意。至今,在一些地方,一些人心里,务农是务正业,做生意是穷折腾,外出打工是胡逛荡。有道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就全国而言,老陕落伍了;就老陕而言,一些地区落伍了;就一县一乡一村而言,一些人落伍了。落伍意味着穷,这不是危言耸听。冷眼看富乡富家,多半是穷折腾辈、胡逛荡族。这使我忽然想起一句名言,风马牛不相及,却能说明问题,至少可以旁敲侧击,那就是:伟人之所以成了伟人,是因为众人都跪着。

  老陕人脾气犟,姑娘不对外,就不对外,自古皆然,没商量余地。嫁女最远,七里八里,十里以外就唉声叹气,翻山越岭就痛哭流涕,走州过县那简直像发配充军,非哭得死去活来,不能表白骨肉之情。国家提倡自由恋爱,老陕许多人想不通,就我行我素,我的女子我作主,天经地义,雷打不动。以故,多少鸳鸯,被棒打散;多少凤凰,各栖一枝;多少劳燕,分飞他乡。笔者每回故乡,必闻许多不该发生的婚姻悲剧,追根问底,始作俑者,多半在父辈。明知强扭的瓜不甜,为了钱,为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硬把两个冤家撮合成一个家,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么?人知贩卖妇女是犯法,人不知买卖婚姻也犯法么?人们媳妇、女子的观念一日不除,贩卖妇女的土壤就永远存在!

  四

  人活脸,树活皮,出典在老陕。与老陕人相处,察言观色,就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心直口快,表里如一,把满腔心事,都写在脸上。有喜事就喜形于色;有忧愁就愁容满面;心中不平,脸上涨红;高兴了和若春风,烦恼了冷若冰霜;和你好,春面不寒杨柳风,和你孬,冷眼向洋看世界;见友人眉开眼笑,见仇人分外眼红;自信时脸就高扬,自卑时头就耷拉;小孩喜欢不招嘴,小伙喜欢脸红脖子粗,姑娘喜欢捂了脸笑,老头喜欢吹胡子瞪眼。

  老陕人爱脸,所以最怕的是丢脸。事无大小,只要关乎脸 面,就不马虎。最关心的是人家会说什么,为了脸,替人家想的越周到越好。过红白喜事,摆的是排场,争的是脸面。家丑不可外扬,遵的古训,顾的脸面。凡事循规蹈矩,因为脸面要紧。人言可畏,畏的是丢脸。老陕有句俗谚: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古人在犯人脸上刺字,最早就发明在老陕,有秦代刑律为证,因为脸面尊贵,在脸上刺字,无异于游街示众,不但丢自己的脸,还丢祖宗三代的脸,甚至殃及亲朋邻里的脸。世上脸难看,事难办,老陕人体会最深。谁脸面大,谁就吃得开,说话就一句顶一句,很少有人不给面子。

  老陕人的脸发扬光大,就有了脸的文化。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勒紧裤带,牙缝里淘金,万众一心,不为别的,只为盖房子。房子求大,求高,求一砖到顶,求混凝土二层楼,求风水宝地,在人前风光露脸,光宗耀祖。讲究门面,爱修门楼,土围的院墙,孤立一个洋火的门楼,楼顶雄鹰展翅,凌空而醒目。门头上嵌一块镜子,谓之辟邪。有一年走游韩城,大开眼界,那里的门楼,可以领导老陕潮流,门楼的讲究自不必说,门头上的书法,引人注目,雅者如耕读传家,俗者如勤俭持家,都有值得玩味处,那一种文化古韵,倒叫人不敢小看了韩城。

  老陕人爱脸,无可厚非。人有爱脸之心,行事必有顾忌,自己约束自己,人间才太平无事。一日三省吾身,日日洗心革面,那情形会怎样呢?就算做不到,降而求其次,不文过饰非,丁是丁,卯是卯,照样心安理得。怕的是爱脸太过,走向反面,不问青红皂白,没有是非标准,从脸上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实际上做脸给人看,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那就失之于形式主义了。

  五

  老陕还有个文化特色,那就是碑,古的多,今的更多,难怪有人说,走在三秦大地,碑多得能把人绊倒。我陪朋友去陕南,沿着公路走,不时看见墓碑,有的还盖了墓楼,为墓碑遮风挡雨。走到跟前去,看那碑上文字,不由要少见多怪了。既然为父母立碑,理应有父母的大名,才好名随碑存,千古不朽,实际上多半不刻父母姓名(为尊者讳乎?),倒把立碑的孝子贤孙大名刻得一清二楚。我立于众碑前,恍然大悟:名义上活人给死人立碑,实际上立碑给活人看,以沽名钓誉。

  在老陕一些地方,对老人重葬不重养。老人活着,吃穿凑合,可以心安理得,一旦老人撒手人间,做儿做女的,倒紧张起来,白事要当喜事过,大摆宴席,请乐人,唱大戏,放电影,给死者穿衣,一件套一件,八件九件不算多,还要请了村邻看,以做儿女孝顺的证见。死者入土为安,活人却要闹个四邻不安。花多少钱也要立碑,碑耸坟头,才可放松一口气,算是尽了人子之道,往后可以在人前趾高气扬。

  为先人立碑,无可指摘,不可思议的,是攀比,比大,比高,比立碑典礼,比过前人,还想压倒后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扬眉吐气。人在心里较劲,花钱就不敢吝啬,债台高筑,也要比个高低,在人前争一口气。以故在陕西农村,有死不起老人之说。可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只有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我愿老陕乡党,多做活人文章,少做死人文章,行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乃是华夏人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人重要的一脉,理应发扬光大,才不辜负了列祖列宗。给老人以关怀,让他们活着,尽可能吃好些,穿好些;使他们离去时,死而无憾,无牵无挂.该多好呀!丧葬少些花费,立碑可,不立碑也未必不可,心灵的纪念,永远高于形式,不知我的乡党们意下如何?

  六

  老陕的后生,俗称愣娃,是贬也是褒,关键在理解。愣愣的,似乎少了教养;换了角度看,也可说是粗犷。叫我说句公道话,陕西愣娃,人愣心不愣,而且不愣则罢,一愣,竟愣出冷菜

  有谁想到过,陕西临潼县,有个愣娃挖地,一镢头挖出个兵马俑,这一镢头惊天动地,举世瞩目,害得外国总统都心向往之,更别提一般老百姓了。有一种说法,是否科学,不去管它,却不无道理:到中国不到陕西,等于没到中国;到陕西没看兵马俑,等于没到陕西。难怪那么多国际游人,不远万里,径奔兵马俑而来,人生在世,不看老陕的兵马俑,憾莫大焉。老陕愣娃的这一镢头,为老陕挖出滚滚财源,使昔日只知修理地球的临潼人,一夜间脱胎换骨了似的,也会OKOK地和外国人做生意了。

  中国的足球,不恭维也罢,老陕的足球,我更得闭起嘴巴。叫人大感意外的是,老陕姑娘,不裹脚也不过四五十年,其纤纤玉脚,竟也踢起了足球,而且不踢则已,一踢则惊人,不但踢出省门,还踢了个全国第一。这一盘冷菜好吃极了,但不知粗犷的老陕愣娃们能消化否?

  本世纪80年代,在老陕还爆出一盘冷菜”——“505神功元气袋!明明是个红裹兜,只因内装了中草药,就神神地走俏全国,拿世界金奖。它的主儿来辉武,本来老陕愣娃一个,却一举成名天下知。许多愣娃直愣神儿,跺着脚说:那有啥?婆娘娃都会做,可咱咋死心眼儿没想到?没想到就害红眼病,编了顺口溜儿骂他狗日的咸阳三大害,警察、小偷、元气袋!我想了三天三夜,也想不出505的危害在哪里!要说它简单,莫说比原子弹,比子弹、手榴弹,也差一大截!怪在好东西不一定就是稀世珍宝,路在脚下,就看人怎么走了!

  说句不恭敬的话,咱老陕的愣娃说愣也真愣,愣没想到的事儿多的是。温州人的富,天下闻名。陕西愣娃们是否想到过,温州人腰包里的钱,有许多是挣老陕人的。钉鞋的、油漆的、做木活的——统统下里巴人的干活,都是挣钱的行道,老陕的愣娃们却看不到、想不到,甚至看了,还出个不屑一顾来!及至灵醒过来,人家已钱包圆鼓、腰板儿挺硬了。

  为什么老陕人做出了成绩,国人就谓之冷菜呢?四平八稳地生活,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扫帚倒了都懒得扶,你习惯了我,我习惯了你,不行都不行,被看不起都被看不起。冷不防的,却一石击起干重浪,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心里能平衡吗?

  当然,不是冷菜都可口可乐。80年代中叶,陕西商州有个愣娃,憨憨的,一副可怜虫相,谁也想象不到,就是他以留宿为名,将许多过路行人骗至家中,稀里糊涂送他们上了黄泉路。问他杀人动机,他竟然振振有词,说是为民除害。他杀的人,有男有女,可怜人居多,身上没子儿,才会借宿他那间脏兮兮的破屋。憨相成了他的护身符,以致他嗜血如命,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甚至闻不到他身上的血腥味!

  是的,许多冷菜都是血腥的。有一位俊俏的乡下妇女,走街串巷卖鸡蛋,被人轻易地哄骗上楼,肢解碎尸还不算,还要用她的肉做下酒菜。爆这样的冷门,真把三秦父老的脸丢尽了!

  俗话说: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老陕的害群之马多乎?我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我只想说,血腥的冷菜还是绝了为好。如今的传媒何等厉害,纸犹包不住火,何况血腥的冷菜乎?那位来陕观光的广东老太太,眼馋老陕的西瓜,却不敢近前去买,为什么?挥舞西瓜刀的老陕愣娃们,稍微收敛一下愣劲,如何?须知当今世界,是以文明为象征的,谁拥有文明,谁就拥有世界、拥有未来!

  七

  可怕的仍然是观念!

  我到过一些老陕农村,那里确实穷,却人穷志不穷,人人都安贫乐道,生活得悠闲自在。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经地义,心安理得。可他们哪里想到过,山水并非宝葫芦,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老天爷已不耐烦,要么不下雨,让光秃秃的山旱着;要么下暴雨,让水土流失,把好端端的沃野,变成沟沟、岔岔。问故于当地人,他们似乎已有所醒悟:山地和人一样,穿着厚实的衣服,才不怕风刮、日晒、雨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不栽树,还砍树,砍了树身,刨了树根,后人非但无处乘凉,还要饱受大自然的惩罚,此天意呢?还是人为呢?并不糊涂的老陕乡党,心里应该有一本账吧?

  人穷,见不得人更穷,所谓猪娃还要笑老鸦黑;自己安贫乐道,还要人和自己半斤八两;不思发财,一见别人发财就不舒服,说三道四,暗里使绊子,等等吧,这样的人,在老陕少吗?也有人想富,又怕富,所以不敢露富,宁愿把票子藏在红苕窖里,心里才踏实,才睡得着觉。人都各顾各,只想着自己发财,发了财大气粗,在人前逞能,走路都比乡党威风;栽了,像猴儿似的,缩头缩脑,矮了人一头似的。门楼都修得洋火,村里却稀泥的道儿,没人理睬。一位老村长对我说:咱这一村人像一堆沙子,公社化时粘不到一块儿;如今更散了,捏弄不到一块儿了。这使我联想到一副漫画:孤单的草儿经受不住风吹雨打,拥挤的草儿不能舒展地生长,只有不那么近,又不那么远,你不离我,我不离你,才能茁壮成长,又不怕风吹雨打。

  我有一友,自乡下归来,感慨良多。他说乡党惹不起,我问为啥,他就说出一二三来。一是他说惯了普通话,回到家乡,常免不了有人说他的风凉话。我说,走你的路,让乡党去说吧。他说不行,故乡还有亲人,自己不在乎,亲人会在乎的。没有办法,他只有开历史倒车,把土话又吊到嘴上了。二是他每回家乡,都心愧得很,觉得对不住故乡人似的。他的乡下亲戚多,给谁家少了礼都不行,而且礼轻礼重,也极易得罪亲戚。见乡党要敬烟,见村里娃要给糖,稍有马虎,必招故乡人骂。花钱多,就不敢老回乡,回乡少了,人骂他吃了商品粮,忘了他老娘。三是回家坐汽车,村里人骂他耍张呢;走了回去,又有人背地里叽咕:这小子犯错误了。反正左不是,右不是。手袖着,臂歪着,眼眯着,不看你,却对着你阴洋怪气——这样的老陕人不难碰到。如果视而不见走去,身后必有声;如果你敬一根烟给他,烟好了,心里骂:狗日的阔了!;烟孬了,嘴上骂:狗日的就抽这!你得有骂不还口的雅量,才有可能不被骂个狗血喷头!

  留恋故土,又想挣脱故土,代一代的老陕人,就这样矛盾地生活着。即使挣脱出去,也不敢丢了故乡人的本性,因为迟早要叶落归根。倘把本性丢了,或者被认为把本性丢了,那么今生今世,就被故乡开除了土籍,想回归故里就难了。笔者的家乡,发生过一个不该发生的事:一位三秦游子,自台湾归来,家中已无直系亲属,只有个外甥还亲近些。老人深谙回乡之道,乡里但凡沾亲带故的,都送一台黑白电视机。老人挥泪别乡时,留给外甥三千元人民币,嘱他为自己父母各立一碑,以代尽为子之孝道,不想三年后归来,父母坟头仍空空如也,气得老头儿不打招呼,就甩袖走了,走时丢了一句话:死也不回来了!老头儿是怎样一种伤心,由此可想而知。    

  八

  老陕人是有文化的,到过陕西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老陕的许多土话,其实不土,甚至还有文言文的味儿。譬如陕四有名的肉夹馍,就令许多外地人不明白:明明是馍夹肉,为啥叫肉夹馍呢?老陕的才子们就卖弄起学问来,拿腔拿调说:肉夹馍者,肉夹于馍也,古汉语倒装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把肉夹在馍里。在陕西农村,还有一句话挺流行的,叫担水茅化水茅化是啥?怎么呀?问老陕的城里人,未必都知道,外地人就更莫名其妙了。其实生活在农村的人,不问便知水茅化是指粪便,只因农村推行过粪便水茅化,农民就干脆刘备借荆州,以水茅化代称粪便,既形象,又文雅。这有点儿像现代人搞现代化,约定俗成,反而见怪不怪了。仅此而言,老陕人发明新名词,可谓超前了。

  老陕人爱看戏,尤其爱看秦腔,兴致来了,还登台演唱,在电视上亮相。每年一到农闲,农民就自动搭班唱戏,从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十五,唱的过瘾,看的也过瘾。正月十五前后,老陕人最爱耍社火,人山人海的,好不热闹。老陕有个户县,户县有一绝,就是农民画,识字不识字,都能画个有鼻子有眼的,不少画还登大雅之堂,参加国家画展,拿国家大奖呢。陕北农民的剪纸,更是个绝活,一张红纸,在老太太手里变戏法似的,不大工夫,就剪出生龙活虎来。

  令人遗憾者,是一些文化人,不求甚解,想当然,闹出许多文化的笑话。就说吧,老陕人爱谝,是出了名的,这个谝字,也就名正言顺收进了《现代汉语词典》,可许多陕西文人写谝时,偏要生造一个字,害得打字小姐在字库里寻来寻去,寻不见还不敢吭气,只有仿造一个了事。近读友人杨乾坤先生杂文《门面》,内中不少例子,也都发生在老陕文人身上。最明显的是字,许多人喜欢写成字,自以为的繁体字,岂不知的繁体字是,不是为狭的本字,读xia,不读shan。又如西岳华山,农民读作hua山,文人读作hua山,谁对谁错,一查《现代汉语词典》便知分晓:华山,读hua山,不读hua山,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何等分明。最讲门面,却在门面上出错,真令人哭笑不得!

  九

  唉,提起老陕人,真是一言难尽!

  老陕人憨厚,好不好?叫我看,不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之初,性本善。憨属善类,不容怀疑。至于憨者易受欺,何故?可以归因于人心不古,也可以说现代人丢失了本不该丢失的东西。

  憨也有另一面:蠢。两者孪生,但非连体。憨者自憨,蠢者益蠢,那情形会怎么样呢?老陕人当心:泼水,不能泼掉孩子!

  有人说老陕人粗犷,但愿这是恭维。粗犷有强者气,也易被视为蛮。譬如老陕的山,有人惊叹雄伟,也有人一背过脸就骂:这山真蛮!如何保持强者风度,而摒弃蛮,关键在往后的路,老陕人该怎么走。

  文化是财富,老陕人已尝到了甜头。但甜的,未必就是好事。传统文化的束缚还在其次,躺在老祖宗的坟头吃老本,能吃到什么时候?当远离传统文化的东南沿海突飞猛进之际,老陕人的反省已刻不容缓。

  人都有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陕人身上的毛病,不能说国人身上就无。问题是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笨鸟先飞,很难说笨;灵鸟不飞,很难说灵,就这个歪理。

  脸文化要不要?人活脸,树活皮,没有人反对。可怕的不是美或者丑,而是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可怕的不是爱美或者爱丑,而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可怕的不是落伍时代,而是自给自足,甘居人后;可怕的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孤芳自赏,迷失了本性……

  啰嗦来啰嗦去,也许还未啰嗦到点子上。好在我尚有自知之明,啰嗦到此,不过为了抛砖引玉。如果每位老陕人都向我学习,明镜自照,管中窥豹,则立体的老陕人还是能勾勒出来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十一世纪的脚步已经逼近。能创造历史的辉煌,就能重塑未来的辉煌。老陕人的本性决定了老陕人是有希望的。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董补民律师提供“工商查询  债权债务  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交通事故  刑事辩护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董补民律师,董补民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董补民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5319713100,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董补民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酒泉律师 | 酒泉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董补民律师主页,您是第1249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