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档案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董补民律师的网站
文章分类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网友留言

  • 暂时没有留言

漫话老有所悟

分类:合同文书    时间:(2015-09-08 09:19)    点击:136

漫话老有所悟

    人们都以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等生活境遇,是晚年幸福生活的象征。其实,这些幸福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心态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而其它几项则是老人的行为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应该强调的是,老年生活有无幸福感,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即始终保持一个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否则,即便有再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未必会从内心感到幸福,而且也没有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到晚年,也只有乐以忘忧才能保持不知老之将至的生命活力。

    有道是,自许心情犹壮暮,人间最重是晚晴。欲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个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则又取决于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老有所悟。也就是说,人到晚年对于人生直面的最易引发老年人产生失落、忧虑、沮丧甚至恐惧感的生死、苦乐、得失等差强人意的生活现实乃至难以割舍的儿孙情结,是该到了看破玄机大彻大悟的时候了。宋人方岳诗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但若能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悟透人生种种不如意之事,则仍可保持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心态。由此笔者不禁想起已故钱钟书先生晚年的一首自勉诗: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暮年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这正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当益壮精神的生动写照。古往今来还有不少智者贤达对于人生的种种坎坷不幸的大彻大悟,是十分值得我们老年人记取的。

    一悟生死轮回。古人认为,面对死亡的心情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要有如游子还乡的喜悦,要有如释重负的自由,要有如空山明月的清净。生死只是现象,生命才是永恒。死亡并不代表灭亡,人类除了肉身的生命之外,还有语言的生命、信仰的生命、功德的生命和事业的生命。洪应明《菜根谭》论生死去留,云: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树木至归根,而后知花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功名富贵之虚无。中国古代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顺其自然的生死观认为: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我生,正宜委运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人为其伤感,而庄子却认为人固有一死,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高兴兴地送她上路,于是便鼓盆而歌。另如,毛泽东生前谈论对死亡的看法时,曾对他的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颜色鲜艳的红衣服或花衣服,要兴高采烈、满面春风地参加庆祝会,然后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讲话。你就讲:同志们,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自然辩证法的胜利。请看,古今贤达超然物外的生死观何其相似乃尔!

    二悟苦中作乐。窃以为,古往今来把看似清苦的平民生活作一番全面的反向思考,从而感悟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的真谛,当数近代教育家、杨开慧之父杨昌济《达化斋日记》中表述其苦乐观的一首五言诗: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风雪苦,和暖便是福;思量阴雨苦,晴明便是福;思量应酬苦,闲居便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异乡苦,安土便是福;思量牢狱苦,无罪便是福:思量孤独苦,有家便是福;思量自苦苦,知足便是福。其次,如苏东坡说的身无病,心无忧,乃人生至乐以及马克思说的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也都是对人生苦乐的大彻大悟。

    三悟得失相当。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方面失去了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方面得到一些补偿,就像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诸如祸福得失、利益得失、功名得失、贫富得失、儿孙得失等,都是人生常见的得失。尤其对老年人而言,更应该以一种宽容大度的平和心态来看待人生不可避免的种种得失。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外,中国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许多名言俗语,都是对人生祸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的精辟概括。相传清代画家郑板桥晚年客居他乡为官,某日收到一封家书告之,邻舍修建围墙多占了咱家一块地,让他回家化解纠纷。不料,郑板桥却不为所动地回复家人一首七言诗云: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郑板桥失去的是自家的一点用地,得到的则是邻里之间的和睦共处,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这是对利益得失的大彻大悟。最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是红楼梦《好了歌》对功名得失、贫富得失和儿孙得失的大彻大悟: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此言告诫为人父母者到了晚年,对于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事不要干预过多,操心过度,要懂得顺其自然;对于子女未尽的孝道不要耿耿于怀,求全责备,要注重宽容谅解。唯此,才能避免有损健康的锱铢必较、患得患失的心态。

    综上所述,要树立像古今智者贤达那样超然物外的生死观、比下知足的苦乐观、以无为有的得失观,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显然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每天有一点小小的开悟还是可能的。作为一个年近耄耋的老人,我经常在努力感悟一些如何才能老有所乐的道理。我觉得,人生只有老有所悟才能老有所乐,而老有所乐的源泉就是不断用心去感悟生活。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董补民律师提供“工商查询  债权债务  婚姻家庭  合同纠纷  交通事故  刑事辩护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董补民律师,董补民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董补民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5319713100,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董补民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酒泉律师 | 酒泉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董补民律师主页,您是第1249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