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
分类:生活随笔 时间:(2015-08-11 10:19) 点击:179 |
刊登2013年6月8日《家庭百科报》 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就史籍来说,截至六朝,共有五种说法: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介子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三是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风俗;四是纪念曹娥,浙江会稽风俗;五是祭奠“地腊”,道教风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其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流传最为广泛。但这并不是端午节风俗的真正由来。 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原是祭奠龙的节日。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族图腾,伏羲、女娲、舜、禹都是龙族的领袖,后人把这些著名的祖先尊为龙。而端午节这天是祭龙大典中最为隆重的一天。此外,据闻一多先生研究,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距今至少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候居住在江南的吴越族由于不断受到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佑自己,并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每逢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在急鼓声中,在水面上驾龙舟、做游戏给图腾神看。这些才是端午节习俗的由来。
该文章已同步到:
|